“好诗当于老百姓求”
近年来,史学家柴德赓先生哲孙念东老师致力于整理祖父遗稿,在其推动下,几乎每年都有柴先生遗稿刊行,《柴德赓日记》(商务印书馆,2025)最近也已同读者见面,其恒心与毅力,让人感佩。而柴先生生平交游广泛,友朋间书札往来频繁,这些信函,为近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份鲜活
近年来,史学家柴德赓先生哲孙念东老师致力于整理祖父遗稿,在其推动下,几乎每年都有柴先生遗稿刊行,《柴德赓日记》(商务印书馆,2025)最近也已同读者见面,其恒心与毅力,让人感佩。而柴先生生平交游广泛,友朋间书札往来频繁,这些信函,为近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份鲜活
作为陈垣最得意的门生,启功在《启功口述历史》里,详细还原了 1948 年评选前的一个深夜场景。
在《现代学林点将录》(广东人民出版社,2010)一书里,我将余嘉锡拟为青面兽杨志,排天罡第十七位,文末所附绝句有这样两句:“求名本是儒生事,院士原来走后门。”
《柴德赓日记》1964年4月26日记录:“六时半到北京,耀平、君衡来接,许大龄夫妇亦来。师大方面王文瑞、刘淑娟、石峻来接。至福寿里宿舍,已为余准备65号房间一间,即搬入。”耀平、君衡分别为柴德赓长子、三子;许大龄,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;王文瑞,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
《柴德赓日记》1964年7月2日日记有一条谈到刘乃和《旧五代史》点校:“午前至陈乃乾先生处……乃乾先生谓未阅《五代史校稿》前,不知乃和有此能耐,既见稿本,不胜敬佩。”陈乃乾,浙江海宁人,1896年生,曾就学东吴大学国文系,擅版本目录之学,精于古籍校勘,此时任职
我读《柴德赓日记》,有一个很突出的印象,即柴德赓学缘之广、人缘之善。他好像天生就有和人“自来熟”的本领。“自来熟”现在已是网络用语,但我们嘉兴土话很早就有这个说法,意思是这个人与人交往,很容易亲近,好像跟人天然就不会有陌生感。柴德赓1958年2月14日日记有“
促成一个文史学人的研究达到什么样的水准,因素很多,其中有一个比较关键的,我以为就是这个学人自身的认知品质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柴德赓日记》,里面记录的两件事,可能不是很起眼,但我以为是颇能反映柴德赓的认知水平的。
柴德庚,字青峰。),你能知道吗?正在八月十日晚上九点半钟的时候,好消息来到了,由梦中惊醒过来才知道自己还没有死,自此可以复苏了,这一夜是不曾睡觉的,你们自然是狂歌、载舞载欣,吃酒放爆竹的了。我们身体并不能自由,话不敢说出口外的,当时只有望月以思,临风而立,徘徊
史学家柴德赓先生一生中有过两次战地行旅的体验并有日记记录,第一次是1944年1月辞辅仁大学史学系教职离开北平,3月至5月国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兼职秘书,随长官部由洛阳越秦岭至汉中抵西安,其时36岁;第二次是1953年10月至12月,参加贺龙为总团长的赴朝慰问团